Vitargent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Limited

止汗香體劑「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近半止汗香體劑樣本未能通過魚胚胎急性及慢性毒測試
當中包含多款過敏成分須特別關注
水中銀推止汗香體劑「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6月11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11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即溶咖啡、牛奶、BB霜、防曬霜等,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17款暢銷止汗香體劑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8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9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於急性毒物測試中,毒性超標最高的4個樣本,毒性較同類型產品比較下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7倍;另在慢性毒物測試中,其中兩個樣本探測到類雌激素,其含量相對水中銀安全指標高3倍以上。水中銀建議市民於選購止汗香體劑時,須加倍留意產品成分列表,盡量避開含防腐劑、酒精等對皮膚具刺激性反應的成分,同時可考慮功效較基本、單一的止汗香體產品。

 

部分止汗香體劑或含有害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踏入5月,香港連續14天錄得攝氏33度高溫,市民於劇烈運動後或走在街上後不久便會大汗淋漓。汗水會讓衣服濕透,尤其於腋下位置濕漉漉的極為礙眼,同時令皮膚「笠痴痴」,造成渾身不舒服。為免發出尷尬氣味,不少人均愛使用止汗香體產品。然而,部分市民並不知道坊間出售的止汗香體產品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止汗劑 (Anti-perspirant) 及香體劑 (Deodorant),兩者具不同功效。止汗劑可杜絕出汗,其含有鋁鹽可暫時抑制汗線分泌;香體劑可減低因排汗產生的氣味,其含有殺菌或抗菌成分,如酒精和防腐劑,可殺死皮膚上的細菌或是透過香味掩蓋汗味,卻不能抑制汗線分秘,防止出汗。另外,坊間亦不時傳出有關止汗香體劑使用安全的問題,部分人寧願讓汗水直流也不會止汗,容易引致個人衛生問題。

水中銀於2017年5月-2018年5 月從各大個人護膚品專門店、屈臣氏及萬寧選購了 11個品牌,共 17款止汗香體劑樣本作產品安全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Dove、NIVEA、Rexona、The Body Shop、Sebamed,Bioré等。17個樣本中,止汗劑樣本佔12個 (71%),香體劑樣本佔 5個 (29%)。根據歐洲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關於化妝品成分測試和安全評估指引 (SCCS / 1564/15),止汗劑及香體劑屬同類型護膚化妝品,為此水中銀把兩者列為同類型產品作毒性比較。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止汗香體劑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亞洲生產樣本多被列入「綠魚」     澳洲生產須多加關注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17個止汗香體劑樣本安全測試中,8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9 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17個樣本中,價格中位數為 38.4港元/100毫升。價格最低為 18.6港元/100毫升,產自澳洲;最高為218港元/100毫升,產自法國,價格相差近12倍。

止汗香體劑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

來自亞洲(日本,新加坡)的樣本共 3個,2個(67%)為綠魚, 1個(33%)為紅魚;歐洲(英國,德國)的樣本共5個,4個(80%)為綠魚,1個(20%)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5 個,1個(20%) 為綠魚,4 個(80%)為紅魚;大洋洲(澳洲)的樣本共4個,1 個(25%) 為綠魚,3個(75%)為紅魚。

止汗香體劑品牌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亞洲、歐洲及大洋洲。

17個樣本中,7個產自亞洲(中國、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6個為綠魚 (86%),1個為紅魚 (14%);4個產自歐洲(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 ,2個為綠魚 (50%),2個為紅魚 (50%);6個產自大洋洲 (澳洲),全部 (100%) 均為紅魚。

總括而言,就品牌所在地作安全比較,由於個別地區只有少量樣本,從統計學而言,結果並不足以反映洲與洲之間在安全性上的區別。就生產地比較,亞洲生產的樣本整體表現理想,而澳洲生產的樣本全部被評為紅魚,市民應多加關注。

 

近半止汗香體劑樣本未能通過急性毒物檢測         多款過敏成分可刺激皮膚及呼吸道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社會一直對止汗香體劑的安全存疑。由於使用部位(腋窩)貼近胸部,部分人認為持續使用會增加乳癌風險。另外,亦有不少人對產品當中包含的化學物質如鋁鹽、酒精、防腐劑、香精等存在迷思。透過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期望能探究止汗香體劑產品的真實安全性,並以專科角度解構當中受關注的化學成分。」

是次止汗香體劑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6],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已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7],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8個樣本 (47%) 「表現理想」,2個樣本 (12%) 「基本合格」,7個樣本 (41%) 「有待改善」。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部分斑馬魚胚胎在接觸止汗香體劑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發育異常,包括血液凝結、心臟水腫,嚴重情況下測試的魚胚胎直接死亡。杜偉樑先生指出,急性毒超標最高 (半致死濃度低於最低測試濃度) 的3個澳洲及1個西班牙生產樣本,毒性較同類型產品比較下所訂立的安全標準高出7倍。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中,9個樣本 (53%) 「表現理想」,8個樣本 (47%)  「有待改善」 。當轉基因魚胚胎遇到止汗劑中的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時,其肝臟會呈現綠色熒光,熒光強度能夠量化有毒物質,在嚴重情況下魚胚胎或會直接死亡。於8個「有待改善」止汗香體劑樣本中,團隊檢測到其中6個樣本的毒性水平高導致測試魚胚胎死亡,另外2個樣本含超標類雌激素,其含量相對水中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立的安全指標高3倍以上,分別生產自越南及澳洲。

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表明,類雌激素可能引發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乳腺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糖尿病等健康問題[8]。懷孕婦女更有機會把身體所吸收的類雌激素物質傳給下一代。科學研究亦已證實,這些物質可於母乳[9]、乳房組織[10]、臍帶血[11]甚至胎盤[12]被發現,並經胎兒的腦部、呼吸系統、腸道,皮膚等吸入,令胎兒發育畸形甚至於日後出現兒童性早熟、癡肥等健康問題。

另於成分篩查中,團隊參考了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並未發現任何國際禁用成分或高度關注物質。杜偉樑先生表示:「即使未有找到禁用成分,消費者仍須特別留意當中某些過敏成分,慎防物質刺激到皮膚或呼吸道。於17個樣本中, 7個樣本含防腐劑 (丁羥甲苯, BHT; DMDM 乙內醯脲, DMDM Hydantoin; 三氯沙 Triclosan)、4個樣本含酒精 (酒精Alcohol; 乙醇Ethanol)、3個樣本含已知致敏香料 (香葉醇, Geraniol; 香茅醇,Citronellol;  芳樟醇, Linalool; 己基肉桂醛, Hexyl Cinnamal; 水楊酸芐酯, Benzyl Salicylate; 苯甲醯苄酯, Benzyl Benzoat; 羟基香茅醛, Hydroxycitronellal;  香豆素, Coumarin;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其中,3個樣本的酒精成分位列成分標籤的首位,根據歐盟及中國標籤法,各種成分須按其用於化妝品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換句話說,3個樣本中的酒精含量佔整體成分中的最大比例,對於易敏一族可能會構成刺激,引致肌膚敏感痕癢,嚴重者更會出現紅疹。市民應因應肌膚敏感度選購合適自己的止汗香體產品。」

 

暫無醫學證據顯示止汗香體劑增加癌症風險     控制體味須透過飲食、情緒控制、穿衣配合  

 皮膚科專科醫生許紹基醫生指出:「排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重要機制,跟汗腺有密切關係。汗腺可分為小汗腺及大汗腺兩類:小汗腺位於真皮層,遍布全身皮膚,主要分佈於面額、手掌及腳底。當身體遇熱時,小汗腺會分泌水分為身體降溫;大汗腺則集中於腋窩、乳暈、陰部及肛門附近位置,由神經支配,當自主神經系統受刺激時便會排汗。大汗腺會分泌蛋白質、脂肪及水分,成為細菌的養分,在潮濕翳熱的天氣下,腋窩經常處於緊閉狀態,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經分解可產生丁酸、丙酸等物質,形成異味。」

坊間近年愈來愈關注止汗劑的安全性,尤其它的主要成分鋁鹽所帶來的健康風險。部分人認為鋁鹽會堵塞汗腺,讓身體不能正常散熱,容易導致中暑;另有市民認為止汗劑會阻塞腋下淋巴,有機會誘發乳癌。為此,許紹基醫生解釋:「腋下皮膚塗上這些鋁鹽水溶液後,鋁鹽會進入汗管,細胞變化膨脹而阻塞汗腺口,使汗液不易流出,達到止汗的效果。然而,即使腋下汗腺遭短暫阻塞,汗液仍可以透過身體其他部位的汗腺排走。另外,美國華盛頓大學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為813位乳癌女患者跟793位沒有乳癌病史的女性做了一項有關止汗香體劑跟乳癌關係的研究,確認止汗香體劑沒有增加乳癌風險[13]。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14]及歐洲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15]亦指出,現時未有足夠證據證明使用止汗劑與癌症有關。」

許紹基醫生提醒,在選購止汗香體產品時,應先檢查背面的成分標籤,盡量避免含有「防腐劑BHT」,「酒精Alcohol / 乙醇Ethanol」 (都是指酒精)等字眼的過敏成分。防腐劑的作用在於抑制微生物於護膚品繁殖,適量使用可避免使用者受細菌感染。然而,防腐劑始終帶有皮膚敏感風險,如能避免便最好。酒精的作用在於快速揮發,可以抽乾皮膚水分,造成局部皮膚痕癢、紅腫,長期使用會令黑色素於腋下積聚並變黑。倘若產品提供試用,建議先扭開瓶蓋聞一聞,因為加入酒精成分的產品一般也較刺鼻。

另外,止汗香體劑加入香精以辟除體味是少不免,本身有皮膚敏感、濕疹的人士,除了避免防腐劑及酒精成分外,亦可選擇含有較少上述提及過已知致敏香精的產品。有些止汗香體產品提供一系列功效,包括美白、滋潤肌膚等,每種功效必然加上所需要的化學成分。使用者應了解自己購買止汗香體產品的目的為何,是希望止汗還是以香味蓋過體味。建議選擇成分較基本、單一的產品以避開不需要攝取的化學成分。

當使用新產品時,應先在手臂內側或手背上試用,待30分鐘後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才繼續使用。噴霧裝的止汗或香體產品由於近距離噴射皮膚,較膏狀具刺激性,在使用噴霧裝時,應避免胡亂噴射或大量吸入,以免傷及眼睛或吸入呼吸道造成氣管敏感等狀況。腋下剛接受了激光脫毛或慣常剃毛的人士,應短暫停用止汗香體產品,讓皮膚及傷口自然修復。

許紹基醫生補充:「適當使用止汗劑固然是治療的方法,然而體味亦可透過多方面形成,包括飲食習慣、心情、身體狀況及日常穿著,必須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在飲食方面,進食洋蔥、蒜頭、咖哩、辛辣食物或長期吸煙、飲酒人士,會令氣味於體內殘留,間接增加體味;腸道健康亦很影響體味,如有消化系統問題,建議多進食膳食纖維及補充益生菌以幫助消化;另外,情緒緊張會刺激汗腺分泌,滋生細菌,並有可能形成其他細菌,例如真菌,當分泌物和真菌停留在皮膚的時間愈長,會加重體味,建議多保持心境開朗;體毛過多亦會令真菌容易滋生,可選擇剃掉過多的體毛,令真菌無處躲藏;另建議夏季多穿著闊身、以棉或絲綢造的衣服,其具透氣及吸汗功能,減低因局促形成的體味。」

杜偉樑先生總結:「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7]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8]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9] Chimia 2008, 62: 345-351.
[10]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12, 32(3):219-232.
[11] Talanta. 2011, 84, 702-709.
[12]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61-462, 214-221.
[13] J Natl Cancer Inst. 2002 Oct 16;94(20):1578-80.
[14]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myths/antiperspirants-fact-sheet
[15] SCC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Opinion on the safety of aluminum in cosmetic products, 27 March 2014, SCCS 1525/14, revision of 18 June 2014.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