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rgent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Limited

潤唇膏「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三成潤唇膏未能通過生物毒性測試
當中發現超標類雌激素及急性有毒物質 可致敏感痕癢嚴重或誘使癌症
水中銀推潤唇膏「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7年10月17日)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食用油、BB霜、即溶咖啡、防曬霜、雪糕檢測發佈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31款暢銷潤唇膏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於樣本安全測試中,1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4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1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測試結果發現,8個標榜防曬功能的潤唇膏樣本中,7個未能通過慢性毒物測試(類雌激素),當中數款國際知名品牌潤唇膏的類雌激素含量相對水中銀安全指標高11倍以上;另於急性毒物測試中,發現急性毒超標樣本相對安全指標高達24倍以上,懷疑是添加成分如棕櫚酸維他命A、二苯酮-3,丁羥甲苯等,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產生毒性反應,建議市民於選購潤唇膏時加倍留意產品成分列表,選購功效較基本、少添加成分的潤唇膏。

 

潤唇膏或含有害化學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助檢測

秋天將至,嘴唇容易乾燥,出現脫皮、皮裂等唇部問題,潤唇膏頓成護唇好幫手。然而,部分潤唇膏的包裝標示添加功能如藥用防曬、防水、有效淡化唇紋、解決黯淡唇色、復原受壓皮膚細胞等,用途廣泛,市民或忽略添加功能所包含的化學物質,過量攝入或增健康風險。有見及此,水中銀於本年4月至5月期間,從各大化妝品品牌專櫃、屈臣氏、網上平台(考拉海淘、京東,天貓)選購了30個品牌,共31個潤唇膏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NIVEA, Innisfree, CUREL, KIEHL’s, MAYBELLINE, Mentholatum, 曼秀雷敦等。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潤唇膏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低價潤唇膏的安全性較中、高價格優勝
    亞洲品牌多被列入綠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31個潤唇膏樣本當中,16個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4個樣本為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1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31個樣本當中,價格的平均數為15.3港元/克。價格最低為2.2港 元/克,最高為56.9港元/克,相差近26倍。

價格低於7.5港元/克的樣本共10個,有6個(60%)為綠魚,2個(20%)為黃魚,2個(20%)為紅魚;

價格介乎7.5港元/克至15港元/克的樣本共11個,5個(45.5%)為綠魚,1個(9%)為黃魚,5個(45.5%)為紅魚;

價格超過15港元/克的樣本共10個,5個(50%)為綠魚,1個(10%)為黃魚,4個(40%)為紅魚。

總括而言,低價潤唇膏的安全性較中、高價格優勝,當中六成樣本通過安全檢測,被列入綠魚評級;中、高價潤唇膏的紅魚比例達四成,建議市民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潤唇膏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地區。

來自亞洲(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樣本共6個,4個(66.7%)為綠魚,1個(16.7%)為黃魚,1個(16.7%)為紅魚;歐洲(法國,德國)的樣本共7個,4個(57%)為綠魚,1個(14%)為黃魚,2個(29%)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16個,7個(44%)為綠魚,2個(12%)為黃魚,7個(44%)為紅魚;大洋洲(新西蘭及澳大利亞)的樣本共2個,1個(50%)為綠魚,1個(50%)為紅魚;

 

潤唇膏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中國、韓國、日本、法國、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

31個樣本中,5個產自中國內地,全部通過檢測,為綠魚(100%);2個產自韓國,均未能通過檢測,為紅魚(100%);2個產自日本,1個(50%)為綠魚,1個(50%)為黃魚;6個產自法國,3個(50%)為綠魚,1個(17%)為黃魚,2個(33%)為紅魚;2個產自德國,1個(50%)為綠魚,1個(50%)為紅魚;13個產自美國,6個(46%)為綠魚,2個(15%)為黃魚,5個(39%)為紅魚;1個產自澳大利亞,未能通過生物檢測,為紅魚。

總括來說,就品牌所在地,亞洲相比歐洲、美洲及大洋洲的表現較理想,六成以上的亞洲品牌樣本被列入綠魚;就潤唇膏生產地,與品牌所在地結果相若,亞洲表現尤以中國內地生產較歐美理想。

 

近九成防曬潤唇膏未能通過慢性毒物測試     蕴含類雌激素成分干擾內分泌系統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本次檢測共抽取了31個潤唇膏樣本,當中8個樣本標示有防曬功能。經生物毒性檢測發現,8個具防曬功能的樣本中,有7個未能通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用作檢測的轉基因魚胚胎肝臟呈現綠色熒光,能探測有毒物質,被評為紅魚。團隊於紅魚樣本成份列表中,發現不同的化學防曬成分,如二苯酮-3(出現於6個樣本)、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出現於8個樣本)、奧克立林(出現於2個樣本)、胡莫柳酯、二甲基PABA乙基己酯、水楊酸乙基己酯和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醯基甲烷。以上成分均屬類雌激素物質,有可能令生物產生毒性反應。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已指出,類雌激素可能導致人體各種疾病,如癌症、生殖能力下降、神經系統紊亂、兒童性早熟、糖尿病等6。」

杜偉樑先生補充:「測試同時發現,數款國際知名品牌潤唇膏的類雌激素含量相對水中銀安全指標高11倍以上。根據歐盟化妝品安全委員會SCCS/1564/15文件,人均日用唇部護理產品量為0.057克,以此用量,已會導致雌激素攝入量超標。」

另於急性毒物檢測中,有8個樣本未能通過測試。當中急性毒超標最高的樣本,較水中銀的安全標準高出24倍以上。團隊發現,樣本中含有如二苯酮-3 (Benzophenone-3,防曬成分)、棕櫚酸維他命A (Retinyl Palmitate,抗氧化成分)、丁羥甲苯(BHT,防腐劑)、檸檬醛(Citral,香料)等有毒化學成分,於單獨或混合效應下有機會增加毒性。用作檢測的斑馬魚胚胎於有毒物質下出現發育異常,包括心臟水腫、血液凝固,尾巴彎曲等癥狀。

 

水中銀首席技術官兼歐盟及英國註冊毒理學家陳雪平博士舉例說明:「二苯酮-3屬防曬成分,可阻擋UVB及部分UVA。它可穿透皮膚引起皮膚過敏反應7。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化學品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改變雌激素水平,影響正常發育8。EWG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強烈建議不要選擇含有該成分的化妝品9;棕櫚酸維他命A是維他命A的衍生物,具抗氧化功能,可以防腐。然而,醫學上已經證實,過量攝取維他命A有機會影響脂肪代謝,導致肝臟毒性增加、中老年婦女骨質密度下降及容易骨折、甚至胎兒畸形10。挪威衛生部門於2012年已警告孕婦及哺乳婦女避免使用含維他命A的產品11;丁羥甲苯屬防腐劑,可引起皮膚炎及過敏12,並有機會令肺癌腫瘤加速增長13。」另外,檢測發現有15個樣本加入石蠟成分如Petroleum jelly, petrolatum、礦脂,礦油等。石蠟是一種平價及通用的保濕物質,由於其保濕功能較差,未能有效鎖住水分,令嘴唇「愈搽愈乾」,有機會致敏,同時,或因吞食而累積於體內,造成致癌風險(基因毒性)14。另有多達21個樣本加入香料成分如檸檬醛、香葉醇、香茅醇、芳樟醇,苯甲醇等已知過敏香料,有機會導致皮膚過敏、痕癢甚至色素性化妝品皮炎(pigmented cosmetic dermatitis)15

 

陳雪平博士建議:「於選購潤唇膏時,可多留意成分標籤、生產地、注意事項等資料。另外,若皮膚本身較敏感或有濕疹,宜選擇不含刺激性成分如香料、色素、防腐劑或化學防曬劑等添加物的潤唇膏,尤其是孕婦、嬰兒,幼童,當中有些潤唇膏甚至限制兩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必須小心留意。凡試用新潤唇膏,可先塗抹於手背或前臂內側的幼嫩皮膚上,停留大概30分鐘,若沒有出現敏感反應或紅疹,可放心使用。」

 

杜偉樑先生表示:「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產品內未能洞悉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我們會積極與各品牌及生產商聯繫,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與此同時,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 (www.fishqc.com) 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完-

 

參考文獻: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WHO & UNEP.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12.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eh/publications/endocrine/en/
[7] SCCP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Products), Opinion on benzophenone-3, 16 December 2008.
[8] Ghazipura et al. Exposure to benzophenone-3 and reproductive toxicit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 Reproductive Toxicology. 73, 175-183. 2017.
[9] https://www.ewg.org/skindeep/ingredient/704372/OXYBENZONE/#.WdHihGiCyUk
[10] SCC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Opinion on Vitamin A (Retinol, Retinyl Acetate, Retinyl Palmitate), SCCS/1576/16, 20 April 2016, final version of 6 October 2016, CORRIGENDUM on 23 December 2016
[11] Norwegian SCFS, Risk Profile: Retinaldehyde. Norwegian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Food Safety (Vitenskapskomiteen for Mattrygghet), 2012.
[12]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Nutrient Sources added to Food (ANS);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re-evaluation of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E 321) as a food additive. EFSA Journal 2012;10(3):2588.
[13] Bauer et al., The lung tumor promoter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causes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promotion-sensitive BALB/cByJ mice but not in promotionresistant CXB4 mice, Toxicology 169 (2001) 1–15.
[14] EFSA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CONTAM); Scientific Opinion on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12;10(6):2704.
[15] SCCS/1459/11. Opinion on fragrance allergens in cosmetic products. European Union. 2011.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