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rgent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Limited

面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新聞發佈會

一成面膜樣本未能通過魚胚胎毒性測試及國際成分篩查
部分樣本包含5種或以上可致敏成分須特別關注
水中銀推面膜「綠魚」安全購買榜單

 

(香港,2018年6月19日)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台(www.fishqc.com) 繼早前12期檢測發佈,包括食用油、即溶咖啡、牛奶、BB霜、防曬霜、止汗劑等,繼續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斑馬魚」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為市面28款暢銷面膜樣本進行安全檢測。結果顯示,面膜樣本的整體測試表現較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25個面膜樣本被評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3個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於紅魚樣本中,2個面膜樣本被發現含有歐盟禁用防腐劑成分。水中銀提醒市民,即使個別常用化學成分如防腐劑、酒精、致敏香精、乳化劑及酸鹼調節劑等的毒性水平不高,部分樣本仍存在5種或以上常用化學成分,在混合效應下,長期使用多種化學成分或殘留於皮膚上有機會引致過敏,建議市民選購時盡量揀選較少化學成分的面膜,另外對特定化學成分過敏或濕疹人士須小心留意。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     檢測面膜樣本混合毒性水平

 

面膜對女士而言是急救乾燥肌膚的好幫手,在四季當中都是重要的保養程序。近年隨著面膜的種類及功能變得多樣化,部分男士亦會敷上面膜為肌膚補水。面膜作為很多女性每天使用的護膚產品,其安全性實是重要考慮。水中銀於今年2至6月期間從各大護膚化妝品專門店、屈臣氏、萬寧及網上購物平台(京東、天貓)選購了 25個品牌,共 28個面膜樣本作產品安全檢測,當中包括了國際知名品牌如Fancl、SK-II、LEADERS、我的美麗日記、雪肌精、MÍOGGÍ 、Innisfree、CLINQUE、LUSH等。28個樣本中,20個為片裝紙面膜,8個為軟膏狀、泥狀或啫喱狀(塗抹式)面膜,當中包括了睡眠面膜及具不同效能如保濕、舒緩、滋潤、祛斑、修復、淨白面膜。

 

水中銀以專利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面膜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為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安全屬性。「小魚親測」參考歐盟[1]、美國[2]、中國[3]及日本[4]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安全標準,以及歐洲化學品管理署 (ECHA)列出的高度關注物質列表 (SVHC) [5],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 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 黃魚代表「品質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消費者可以選購;
  • 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物檢測與及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面膜整體測試表現相對其他化妝護膚品理想   九成檢測樣本獲品質卓越評級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於28個面膜樣本安全測試中,20個為片裝紙面膜,8個為軟膏狀、泥狀或啫喱狀(塗抹式)面膜。25個(89%)樣本顯示為綠魚(代表品質卓越),3個(11%)樣本為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紅魚樣本當中2個(67%)為片裝紙面膜,1個(33%)為軟膏狀面膜。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 20個片裝紙面膜樣本中,價格中位數為 17港元/片。價格最低為 3.5港元/片,產自中國;最高為170港元/片,產自美國,價格相差近49倍;另於8個塗抹式面膜樣本中,價格中位數為 319.8港元/100ml。價格最低為58.7港元/100ml,產自香港;價格最高為510港元/100ml,產自法國,價格相差近9倍。

 

片裝紙面膜價格在9.4港元/片以下的樣本共6個,有5個(83%)為綠魚; 1個(17%)為紅魚; 塗抹式面膜價格在253港元/100毫升以下的樣本共2個,2個(100%)為綠魚。

 

片裝紙面膜價格介乎 9.4港元/片至 30 港元/片的樣本共 8個,7個(87%)均為綠魚, 1個(13%)為紅魚;塗抹式面膜價格介乎 253港元/100毫升至 380港元/100毫升的樣本共 4個,4個(100%)均為綠魚。

 

片裝紙面膜價格在 30港元/片以上的樣本共 6個,6個(100%)均為綠魚; 塗抹式面膜在 380港元/100毫升以上的樣本共 2個,1個(50%)為紅魚,1個(50%)為綠魚。

 

面膜品牌所在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來自亞洲(中國、日本、台灣,韓國)的樣本共 19個,17個(89%)為綠魚, 2個(11%)為紅魚;歐洲(英國,法國)的樣本共3個,2個(67%)為綠魚,1個(33%)為紅魚;美洲(美國)的樣本共6個,6個(100%)均為綠魚。

 

面膜樣本生產地而言,本次抽樣分別產自亞洲、歐洲及美洲。28個樣本中,20個產自亞洲(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韓國) ,18個為綠魚 (90%),2個為紅魚 (10%);4個產自歐洲(法國,比利時) ,3個為綠魚 (75%),1個為紅魚 (25%);4個產自美洲(美國),全部(100%)均為綠魚。

 

總括而言,就價格比較,由於紅魚的數目很少,未能有效反映價格與安全性的關係;另就品牌所在地及生產地作安全比較,由於個別地區只有少量樣本,從統計學而言,結果並不足以反映洲與洲之間在安全性上的區別。面膜整體測試表現相對其他化妝護膚品理想。

 

 

2個台灣面膜樣本未通過篩查發現歐盟禁用成分   部分樣本含可致敏成分須留意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先生表示:「近年市面新興了不同類型的面膜,包括於睡前敷在臉上,第二天才清洗的睡眠面膜、美白緊緻肌膚面膜、抗氧排毒面膜,含維他命成分深層補水面膜等,功能越多、越複雜,製造商所需使用的化學成分亦更多。透過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團隊期望能探究在混合所有化學成分後面膜的真實安全性。」

 

是次面膜樣本檢測分別用了斑馬魚胚胎及轉基因鯖鱂魚胚胎作急性及慢性毒物測試,兩者於歐盟法規規範下均屬傳統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法。

 

斑馬魚胚胎能夠篩選過千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農藥、獸藥、微生物毒素、塑化劑、防腐劑,植物源毒素等。牠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6],其組織和器官,包括心臟、骨骼、胰腺,腎臟等與人類類似,多項研究證實,對斑馬魚胚胎發育有影響的有毒物質,對人類也構成高度健康風險[7],包括心血管毛病,骨骼異常發育等。 團隊分別為片裝紙面膜及軟膏狀、泥狀或啫喱狀面膜樣本進行產品前處理過程繼而測試。於斑馬魚胚胎急性毒物測試中,28個樣本中,27個樣本 (96%) 「表現理想」,1個樣本 (4%) 「表現合格」。團隊於顯微鏡下,觀察到被評為「表現合格」的法國生產面膜樣本,部分測試用的斑馬魚胚胎在接觸樣本中的急性有毒物質後,出現心臟水腫情況。

 

另於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測試中,27個樣本 (96%) 「表現理想」,1個樣本 (4%)  「有待改善」 。團隊檢測到同一法國樣本在慢性毒測試中被評為「有待改善」,其毒性水平高導致超過一半的測試用魚胚胎死亡。

 

另於成分篩查中,團隊參考了歐盟、美國、日本及中國化妝品法規安全標準,發現2個台灣製造及生產的片裝紙面膜樣本含有歐盟禁用防腐劑成分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 (MIT)。此防腐劑於2016年起於歐洲所有駐留類化妝品禁用,有機會引發接觸性敏感反應(Contact Allergy)。

 

杜偉樑先生表示:「是次檢測的整體表現對比過往多期檢測的護膚化妝品較理想,主要原因是因為面膜多以補濕滋潤為主,其主要成分通常都是水(Aqua / Water)、丁二醇(Butylene Glycol)及甘油(Glycerol)等相對溫和的補水滋潤成分。以水為例,於28個樣本中,23個樣本的成分標籤把水(Aqua / Water)列於首位,根據歐盟及中國標籤法,各種成分須按其用於化妝品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換句話說,水的含量佔整體成分中的最大比例。」另外,面膜的主要成分亦包括保濕劑、乳化劑、防腐劑、香精及植物、中藥萃取物。偶爾亦有產品加入酸鹼調節劑、酒精、色素等成分。

杜偉樑先生指出,4個樣本(2個為片裝紙面膜,2個為塗抹式面膜)存在5種或以上常用可致敏化學成分,包括多款防腐劑、酒精、酸鹼調節劑及香料。在混合效應下,長期使用由多種化學成分構成的產品或有化學成分殘留於皮膚上有機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構成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

 

從樣本中的成分標籤可見,最常見於面膜成分標籤上的可致敏化學成分分別是防腐劑和酒精。防腐劑方面,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最被生產商廣泛應用,於15個面膜樣本中找到。其次為對羥基苯甲酸甲酯 (Methylparaben, 出現於5個樣本);山梨酸鉀 (Potassium Sorbate, 出現於3個樣本 ) ;丁羥甲苯 (Butylated Hydoxy Toluene, BHT, 出現於2個樣本)等。酒精方面,酒精/乙醇 (Alcohol / Ethanol)於6個樣本中找到。是次面膜檢測中,有4個獲「綠魚」評級的面膜樣本未含防腐劑及酒精,全為片裝紙面膜,包括:FANCL祛斑淨白精華面膜、LEADERS 高效補濕修復面膜、PAEKTU久禾阿​​膠蟲草青春凝潤面膜及LEADERS玫瑰花水補濕面膜。

 

 

 膚質不同須小心選擇合適面膜   皮膚敏感或濕疹人士或加劇症狀致急性皮膚炎

 

皮膚科專科醫生蔣頌儀醫生指出:「面膜成分主要為水、保濕劑、防腐劑、香精及植物、中藥萃取物等。水(Aqua / Water)的作用為溶劑及稀釋劑;保濕劑可補充肌膚所流失的水分,常見成分包括甘油(Glycerin)、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等;防腐劑常用於各類化妝護膚品中,包括面膜,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防止產品變壞。最常見的防腐劑成分包括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對羥基苯甲酸甲酯 (Methylparaben)、丁羥甲苯 (BHT)、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香精用以提升芳香效果,其中較常見的芳樟醇(Linalool)檸檬油精(Limonene)等均屬歐盟列出的已知致敏香精,要小心留意。」

 

 

蔣頌儀醫生提醒,每個人的膚質都不同,皮膚大致可分為乾性、中性、油性、混合性及敏感性五種膚質。於選購及使用面膜時,應多留意自己的皮膚特性,譬如說油性皮膚應盡量避免選用較滋潤的面膜,並減少敷面膜次數,因有機會造成毛孔阻塞,導致出現暗瘡;乾性皮膚因皮膚缺水導致膚色暗啞,應注重補水及滋潤。很多女性不時喜歡轉用新面膜產品,建議首次使用新產品時,先塗抹小量膏狀面膜或剪一小塊面膜貼於較不當眼的面頰旁或是頸部,待10-15分鐘沒有出現過敏情況才使用於全塊臉上。另外,有些使用者誤以為敷面膜的次數越頻密,時間越長便是好。使用者可留意產品背後說明,一般面膜產品均建議每星期使用2-4次,每次10-15分鐘經已足夠。若使用時間過長,面膜水分容易令表皮層溶化,減低皮膚鎖水功能;又或因面膜中的化學成分如植物、中藥萃取物、水楊酸、果酸等過度刺激皮膚,令細胞受損,角質層變薄,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並引致皮膚敏感,最終適得其反。有皮膚敏感症狀或濕疹人士須小心選用面膜,因當中所包含的可致敏成分或會加速敏感情況,造成急性皮膚炎。如使用者的皮膚有發炎、割損情況,應待傷口癒合才使用。

 

杜偉樑先生總結:「是次面膜檢測的整體測試表現雖較其他護膚化妝品理想,但要當心面膜標籤上提示的一些可致敏成分,並留心部分化學成分可能會殘留在皮膚上或累積於身體內,長遠引發各類型不可逆轉的疾病。市民大眾應多重視皮膚的長久保養而非短暫保濕,並多留意皮膚發出的警號,選擇安全和適合自己皮膚特性的產品。」

 

生物檢測是近年全球嶄新發展技術之一,我們祈望能夠與傳統化學檢測相輔相成,補足現時產品缺乏的生物毒性數據,洞悉更多已知及未被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免卻人體直接攝取。對於未能符合最高評分標準的『黃魚』及『紅魚』產品,品牌商及製造商責無旁貸,應積極作出產品改善,推動整體行業對產品安全的提升。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www.fishqc.com)網上消費品安全資訊平台,檢示通過急性毒物、慢性毒物檢測及成分篩查的『綠魚』產品,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1]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342/59.  22.12.2009.
[2] USFDA Summary of colour additives for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oods, drugs, cosmetics, and medical devices; 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3]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2015版.
[4] Standards for Cosmetic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fication No. 331 of 2000.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ndidate list of 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 for authorization. https://echa.europa.eu/candidate-list-table
[6]. 2013, 498-503; doi:10.1038/nature12111.
[7] Bioscience Reports.  2017, 37 BSR20170199.  DOI: 10.1042/BSR20170199

chen